(通讯员:李暖)2025年9月26至28日,“跨文化传播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多维探索”博士生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星空网页版主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来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科隆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等海内外20余所知名高校的80多名资深专家、青年学者、博士生齐聚珞珈山,围绕跨文化语境下的语言、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展开深入交流,探讨跨文化传播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开幕式】
9月27日上午,论坛在武汉大学法学院120报告厅隆重开幕。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莲,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李圣杰教授先后致辞。
何莲副校长表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深入发展与逆全球化思潮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与外国语语言文学研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次论坛以跨文化传播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多维探索为主题,既体现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也为青年学者和博士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会青年学者和博士生思维敏锐、视野开阔,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代表着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武汉大学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外语学科建设,为青年学者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和平台支撑。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何莲
李圣杰院长代表星空网页版全体师生对与会嘉宾的莅临致以热烈欢迎。李院长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体现了外语学科在新时代的多维发展态势,精准把握了当前学科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外语学科的重要使命。当前正处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时期,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语言教学和研究带来新机遇,数字人文为传统人文学科注入新活力。各高校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充分展现了学术热忱和创新精神,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时期,大力推动着外语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 李圣杰教授
开幕式由星空网页版副院长江承志教授主持。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 江承志教授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由星空网页版副院长张妍岩教授主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雪松教授以“美丽新世界中的二语教育再想象”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语言教育的深远影响。高教授提出,在技术可能取代传统教学角色的背景下,外语学科正面临教与学的双重危机,促使外语研究者直面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面对这一现实,高教授主张重新审视教育目标,突出二语教育的社会性、主体性与跨文化维度,推动理念与实践的重构。未来的外语教育应更注重价值体系的沟通和知识体系的交融,借助技术工具促进学习者作为“人”的成长。这也要求我们将语言教学的重点转移至语言实践和人文教育,通过多元知识体系的整合,实现交际实践的创新与突破。
悉尼大学丛铁华教授聚焦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展开积极和消极情感及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不断融入二语习得领域,情感研究取得诸多创新发展,推动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情感因素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丛教授团队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学生情感档案以及内外因素对情感的影响展开探讨。研究结果强调,学生的自我态度与课堂外部条件共同显著影响情感状态,是激发积极情感的关键。在中文二语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情感规划策略的建设,增强学生积极情感体验,营造有利于学习、富有趣味的环境,提升学生的愉悦感与学习动力。

【主编论坛】
主编论坛环节由《法国研究》主编、星空网页版张亘教授主持。《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探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学科理念与创新实践。他指出,在当前科技深刻重塑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背景下,数字人文与外语学科的结合是时代的需求和新文科的重要体现,为外语学科拓宽了创新空间。面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挑战,我们亟需思考如何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专业融通是实现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人文作为以“文本即数据”为核心的跨领域研究方向,以其文理交叉、方法创新的特点,与新文科理念高度契合。数字人文在文学文化研究、语言计量、语言教学、翻译研究等多个方向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外语学科的自我革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外语教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以“量化翻译史研究的方法与实践”为题,分析先秦至两汉翻译史,为传统研究注入新见。夏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研究成果:对传统翻译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中国古代翻译基本史料库、量化史料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他指出,传统史学凭史料而自行表述,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考证史料;新史学则重视对历史的解释和分析,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与语言学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将语言学方法嵌入翻译史研究,可从微观个案研究走向量化史料,呈现翻译史全貌。夏教授团队选用北京大学中文语料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语料库资源,分析翻译的显隐度、繁荣度和史料密度等。量化研究克服了传统研究注重英雄人物、微观个案的研究方式,揭示了翻译叙事的建构过程和翻译史的深层脉络。

【分论坛】
27日下午设立五个平行分论坛,聚焦文学、语言学与语言教育、翻译、传播与国别研究等专题。40余位青年学者和博士生报告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文学文本的跨文化阐释、语用认知、AI与语言教育、翻译传播路径等多个前沿议题,展示出跨学科与方法融合的鲜明特色。
研究成果涵盖多个前沿领域:从日本侦探小说、阿拉伯文学母题的创新诠释,到阴阳观、黑格尔辩证法、“在场”诗学与道禅思想研究;从外语竞赛教学中的跨文化叙事能力培养、高校语言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现状,到机器人辅助语言学习、大语言模型研究;从媒体语境下的城市形象建构,到体认口译学视阈下汉语诗词古语的翻译策略、译介行动者的网络研究,充分展现出跨文化视角下文学、哲学、传播学、翻译与语言教学的多元对话。各论坛分别由王奕红教授、许静芬教授、高雪松教授、翁妙玮教授和刘军平教授点评,李暖副教授、赵琛副教授、李丹丽副教授、张雅惠副教授和姜筠副研究员主持,现场互动活跃,交流深入。

分论坛点评人

分论坛主持人
【主旨发言】
分论坛之后设立两场主旨发言,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张鸿彦副教授主持。澳门大学徐杰教授围绕语言学科学与人工智能工程的交叉领域,探讨语言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徐教授指出,语言学是科学,人工智能是工程,准确理解科学与工程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作为科学的语言跟作为工程的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人工智能对规则导向的计算语言学、对单一语言表面现象进行描写这一研究范式均构成极大挑战。然而,作为科学理论的语言学,其主体部分不会被工程应用所取代。徐教授认为,当代人工智能为语言学本体研究带来历史性重大机遇:它将助力语言数据和语言学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并促使中国的语言学者严肃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单语至多双语的描写型研究范式,转型升级为覆盖多种语言后且以解释充分性为理论追求的研究范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江教授以德语国家研究为例,深入探讨了外语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问题意识。吴教授指出,当前外语学科存在重语言、轻思维的“思辨缺席症”现象。随着教育部将区域国别学正式纳入交叉学科一级目录,国别与区域研究已明确其跨学科综合属性,强调以对象国或区域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核心,注重问题导向。对外语学者而言,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从“知识型问题”转向“观点型问题”。在方法论层面,吴教授提出可借鉴“熵减法则”,通过构建开放学术系统、加强与外界的知识能量交换,推动学科持续演进、远离封闭稳态。在实践路径上,吴教授强调外语学科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国别深度与区域广度,融合两种乃至三种文化视角,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贯通。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星空网页版副院长罗菁副教授主持,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文云冬致闭幕辞。文书记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专家和青年才俊致以衷心感谢,并用二十个字概括本次论坛的收获:“凝聚了共识,扩展了视野,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文书记指出,“跨文化传播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多维探索”是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次论坛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深刻思考了外语学科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使我们充分意识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科之变、使命之不变与青年之重任。星空网页版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跨文化传播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繁荣进步。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 文云冬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 罗菁副教授
本次论坛为跨文化传播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获得与会师生一致好评。论坛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